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中考语文复习每日一练(33)
1.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( )
A.校对(jiào) 狂澜(lán)
记载(zǎi) 锋芒毕露(lòu)
B.着落(zhuó) 莅临(lì)
蓦然(mò) 惟妙惟肖(xiào)
C.星宿(xiù) 要塞(sài)
周济(jǐ) 气冲斗牛(dǒu)
D.称职(chènɡ) 追溯(sù)
辟邪(bì) 悲天悯人(mǐn)
2.下列词语中,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( )
A.贸然 雾霭 春寒料峭 雕粱画栋
B.困厄 推崇 神采奕奕 和言悦色
C.槛褛 赡养 饥肠漉漉 自圆其说
展开剩余94%D.部署 藻饰 摧枯拉朽 人情世故
3.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( )
A.书画因诗文而生辉,诗文因书画而典雅,中国的诗文与书画可谓是相得益彰。
B.司马迁研读各家史著,搜罗天下遗文轶事,断章取义,终于写成了《史记》。
C.冬天到来,匠师们精心打磨的冰雕作品晶莹剔透,美轮美奂,真可谓是巧夺天工。
D.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4.下列句子中,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( )
A.一个十七、八岁的健美青年向我走来,他阳光、帅气。
B.熟悉的树木、村庄、桥梁……等都在不停地后退,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。
C.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?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?
D.“好哇,你咬人?该死的东西!”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,“伙计们,别放走它!这年月,咬人可不行!逮住他!哎哟……哎哟!”
5.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( )
A.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,使我们看到恢宏的科幻世界,感受到诗意的英雄主义情怀。
B.成都市申办2025年世运会,无疑不是成都积极创建世界赛事名城的重要举措之一。
C.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,荡舟碧波,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,增强低碳生活方式。
D.市教育局推动的“研学旅行”项目,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。
6.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( )
A.儒家经典《孟子》记载了孟子的社会理想、政治主张等内容,课文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就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。
B.“歌行体”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《长歌行》《鲁山山行》即为这种体裁的诗歌。
C.汪曾祺的散文《端午的鸭蛋》表达了他浓郁的故乡情结,体现了“平淡而有味”的语言特色。
D.在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《鲁滨孙漂流记》中,鲁滨孙流落到荒岛后,计算时间、记日记和阅读《圣经》成了他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。
7.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《汤姆·索亚历险记》中的汤姆,他调皮地喂猫吃药,他义气地替人受罚,他勇敢地指证凶手,他沉着地走出山洞。
B.《朝花夕拾》中的保姆长妈妈,她会讲美女蛇和“长毛”的故事,她一脚踏死可爱的隐鼠,她买来绘图的《山海经》,她默默静候鲁迅背诵《鉴略》。
C.《西游记》中的如来佛祖,赐给观音菩萨“金紧禁”三个箍儿,紧箍儿戴在孙悟空头上,禁箍儿收了守山大神,金箍儿收了红孩儿。
D.《水浒传》中打过老虎的人物有:景阳冈打虎的英雄武松,沂岭杀四虎的黑旋风李逵,桃花山射中一只老虎的打虎将李忠。
8.下面的情境中,售货员的回答最得体的一项是( )
某顾客到商场买照相机,把货架上的机子几乎都试了一遍,觉得还是不满意,要求售货员带他到仓库去挑。面对这过分的要求,售货员微笑着说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A.不行!商场里有明文规定,任何人不得私自带顾客去仓库挑选商品。
B.真对不起,我们经理宣布过,任何人不得私自带顾客去仓库挑商品。
C.开玩笑吧,我能带你去?难道你不知道“仓库重地,闲人免进”吗?
D.就你特殊!我私自带着顾客去仓库挑选商品是要被罚一个月奖金的。
9.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( )
家庭是阅读的起点,家长的阅读习惯和家庭阅读氛围,________引导他们选择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书籍,意义重大。
①因此,对家长的阅读引导,应成为少儿阅读推广的必要组成部分。
②也将影响孩子成年后的阅读习惯。
③通过媒体、社区、学校等机构多方联动,
④强化为人父母者的阅读意识,
⑤决定了孩子最初的阅读态度,
A.①⑤②④③ B.⑤②①③④
C.④⑤①②③ D.⑤②④③①
阅读下面的材料,完成10—12题。
【材料一】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日前在中国“火”了一把,起因是特朗普访华期间,向习近平主席夫妇展示了她用中文演唱歌曲、背《三字经》和古诗的视频。
事实上,不只是阿拉贝拉在学习中文,英国乔治小王子、西班牙莱昂诺尔公主,都在上汉语课。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少年儿童加入学汉语的大潮中,海外汉语学习者的低龄化渐成趋势,汉语教学从大学向中小学延伸。
在英国某公立小学汉语课上,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表达学习汉语的愿望:
“学了汉语,这样去中国餐馆吃饭就可以用中文点菜啦。”
“因为很多人都说中文,如果我也会说的话,就可以和更多的人交流。”
“我的爸爸妈妈要我来学,说是为了以后好。”
……
【材料二】
【材料三】 “汉语热”背后是“中国热”。进入21世纪以来,中国经济实力增强,政治影响扩大,国际地位提高,中国道路、中国模式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。世界各国普遍看好中国发展前景,汉语在国际经济贸易、文化交流过程中作用凸显,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不断提升,国际社会对学习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,形成了前所未有的“中国热”“汉语热”。
10.下列表述,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( )
A.特朗普外孙女阿拉贝拉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关注。
B.各国“汉语热”的主要群体都集中在中小学。
C.2008年,法国学习汉语的人数是最少的。
D.“汉语热”说明各国普遍看好中国发展前景。
11.阅读【材料二】,你从图表中得出什么结论,请简要概括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12.【材料一】中,英国小学生说:“我的爸爸妈妈要我来学,说是为了以后好。”这里的“好”可能指哪些方面?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13.根据提示填空。
(1)富贵不能淫,______________,威武不能屈。(《孟子》)
(2)重岩叠嶂,隐天蔽日,______________,不见曦月。(郦道元《三峡》)
(3)念天地之悠悠,______________!(陈子昂《登幽州台歌》)
(4)______________。风休住,蓬舟吹取三山去!(李清照《渔家傲》)
(5)白居易在《钱塘湖春行》中用“__________________,__________________”描绘了一幅鸟儿在早春的阳光中嬉戏忙碌的画面。
(6)当我们要表达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时,常常会引用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中的诗句“______________,______________”。
阅读下面这首古诗,然后回答问题。
野 望
王 绩
东皋薄暮望,徙倚欲何依。
树树皆秋色,山山唯落晖。
牧人驱犊返,猎马带禽归。
相顾无相识,长歌怀采薇。
14.诗句“牧人驱犊返,猎马带禽归”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15.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?请简要分析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阅读下文,回答问题。
司马光字君实,陕州夏县人也。光生七岁,凛然①如成人,闻讲《左氏春秋》,爱之,退为家人讲,即了其大指②。自是手不释书,至不知饥渴寒暑。
光孝友忠信,恭俭正直,居处有法,动作有礼。在洛时,每往夏县展墓③,必过④其兄旦,旦年将八十,奉之如严父,保之如婴儿。自少至老,语未尝妄,自言:“吾无过人者,但平生所为,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。”诚心自然,天下敬信,陕、洛间皆化⑤其德,有不善,曰:“君实得无知之乎?”
(节选自《宋史》卷三三六)
【注】①凛然:严肃的样子。②指:意图,意思。③展墓:扫墓。④过:拜访,探望。⑤化:教化,感化。
16.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。
(1)奉之如严父 ________
(2)吾无过人者 ________
17.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
自是手不释书,至不知饥渴寒暑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18.文章写了司马光的哪两件事?请简要概括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阅读下文,完成各题。
“土得可爱”的中国年画
①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,它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。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,是用来祈福消灾的。随着绘画技艺的不断普及和表现形式的不断丰富,年画逐渐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装饰品,进而成为一种民间绘画艺术。
②年画的内容从最初的门神扩展到人物、历史典故、风土民俗、福娃、鲤鱼等多种题材,制作技艺也衍生出木版、水彩、扑灰、胶印等多种形式。每逢春节,张贴年画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过年的习俗。
③在各地年画中,以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、天津杨柳青年画、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最负盛名,被誉为“中国年画四大家”。其中,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④桃花坞木版年画有一版一色的特点,构图丰满,造型夸张,色彩鲜艳,线条流畅,不失清雅,富有装饰性和朴实感,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。
⑤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、元绘画的传统,吸取了明代木刻版画、工艺美术、戏剧舞台等形式,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,创立了鲜明活泼、喜气吉祥、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,其中一大题材便是我们常见的胖娃娃。
⑥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内容与农民的生产、生活息息相关,洋溢着浓厚而淳朴的乡土气息。它是真正的农民画,体现了我国北方农民粗狂、奔放、勤劳、幽默、爱憎分明的性格与高尚道德情操,反映了他们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健康的审美情趣。
⑦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,构图讲求对称,主次分明;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,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;线条讲求刚柔结合,疏密有致,具有强烈的节奏感。而夸张、象征、寓意的造型,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。
⑧年画不仅是春节时五彩缤纷的点缀,还是文化流通、道德教育、审美传播、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,更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,其中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。
⑨我国收藏的最早的年画是南宋《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》的木刻年画,画的是王昭君、赵飞燕、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。民间流传最广的则是一幅《老鼠娶亲》的年画,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。民国初年,画家郑曼陀将月历与年画相结合发展成挂历,至今风靡全国。
⑩在收藏成为时尚的今天,年画也以其浓郁的装饰性和观赏性,成为收藏者们趋之若鹜的热门藏品。在我国传统年画中,以下五类最值得收藏:一为神像,以门神最为常见,还有财神、灶王、关王、八仙等;二为吉祥图案,如状元及第、吉庆有余、连生贵子、群仙祝寿等;三为历史人物及故事,如桃园结义、文姬归汉、昭君出塞、穆桂英挂帅等;四为戏曲故事,如《三国演义》中的空城计、群英会,《西厢记》中的红娘传书、花园相会等;五为市井风俗,如春游图、赛龙舟、摇钱树、聚宝盆、老鼠娶亲、鲤鱼跃龙门等。这些年画题材丰富,画面或质朴可爱或精致生动,或粗犷豪放或雍容典雅,彰显着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19.下列关于“中国年画”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( )
A.年画始于门神画,是用来祈福消灾、表达喜庆审美情趣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。
B.年画的内容题材多样,每逢春节,张贴年画已成为我国所有地区过年的习俗。
C.“中国年画四大家”为桃花坞年画、杨柳青年画、杨家埠年画和绵竹年画。
D.年画制作技艺包括木版、水彩、扑灰、胶印等,四川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。
20.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( )
A.题目明确了说明对象,修饰语生动形象,富有吸引力,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。
B.第③段至第⑦段为“总—分”结构,先总说,再分说“中国年画四大家”的特点。
C.第⑨段中加点词语“最早”,限定了时间范围,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。
D.第⑩段介绍热门藏品时,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,有举例子、分类别、做比较。
21.下列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( )
A.桃花坞年画特点:一版一色,构图丰满,造型夸张,色彩鲜艳,富有装饰性和朴实感。
B.年画是传统文化的载体,更是大众看图识字的读物,其中时事题材是百姓喜闻乐见的。
C.民国时期,郑曼陀将月历与年画结合发展成挂历,其中《乾隆岁朝行乐图》风靡全国。
D.最值得收藏的五类传统年画有神像、吉祥图案、历史人物故事、戏曲故事、市井风俗。
答案
1.B
2.D
3.B
4.D
5.D
6.B
7.D
8.B
9.B
10.B
11.①从2008年到2018年,各国中小学生学习汉语人数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;②其中,美国和英国增长幅度最大。
12.①便利生活、促进日常沟通;②有利于贸易往来(经济往来);③加强国际文化交流。
13.(1)贫贱不能移 (2)自非亭午夜分 (3)独怆然而涕下
(4)九万里风鹏正举 (5)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
(6)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
14.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,猎人们带着收获的猎物回家,好一派田园气象。
15.举目四望,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,无人共享此刻的心情,怅然若失。只好唱起《采薇》之歌,与伯夷、叔齐共享心境,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。
16.(1)侍奉 (2)超过
17.从那以后,对于《左氏春秋》喜欢的爱不释手,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。
18.十分爱读《左氏春秋》,废寝忘食;每次去扫墓一定去看望哥哥,悉心侍奉。
19.B
20.D
21.C
发布于:江苏省广升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